深圳热线

短讯!《洛丽塔》:披着性与伦理的外壳 讲着欲望之恶的内核

2023-01-30 07:48:25 来源:可可情感网

“艺术只有一种流派,就是天才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句话出自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之口。就连写出《人间喜剧》的伟大作家巴尔扎克都被他称为“庸才”。他一生都在追求文学的创新性,使他的小说别具一格。

你也许没听过他拗口的名字,但一定听过他的《洛丽塔》——一部备受争议的长篇名作。

洛丽塔,多梦幻的名字啊!却写满了性欲、伦理、扭曲和忏悔。

这是一部讲述继父与女儿不伦之恋的故事,它披着“性”与“伦理”的外壳,讲着欲望之恶的内核。

孟子说:“食色性也。”

欲望是藏在人身体里最原始的冲动,正是因为人类有着各种各样的欲望,才有今天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

它是驱使人前进的动力,却也是吃人的猛兽。若“恶”的欲望冲破牢笼,就会变成吞噬灵魂的魔鬼,将人坠入深渊。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得由上腭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

这是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正是洛丽塔三个字的发音方式,让我对这个名字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

1955年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美国完成这部作品,却未获准发表,几经辗转终于在欧洲发表。

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师,岁月会留下最好的艺术。极端的表达方式并不影响这部作品的伟大。

《洛丽塔》分别于1962年和1997年两次被翻拍成电影,一部黑白,一部彩色,各有千秋难分伯仲。62版将亨伯特的扭曲表现得更精彩,97版则将欲望给得更加直白。

两部都是非常精彩的电影。

如果说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是长期压抑欲望所呈现的扭曲,那么《洛丽塔》就是长期放纵欲望所遭受的恶果。两者都是极端的产物,都是赤裸裸的表达。

故事中的亨伯特是一名“谦谦君子”,这当然是表面上的,你可以叫他“教授”,也可以叫他“叫兽”。在他温文尔雅的外表下藏着可怕的恶魔。

亨伯特之所以扭曲,是因为在少年时期的女友生病去世,结果就造成了童年阴影,患上“恋童癖”,凡是可爱的少女都会令他蠢蠢欲动。

直到十四岁的美丽少女洛丽塔的出现,再到洛丽塔给了他一个意料之外的吻,他心中的恶魔被彻底释放,从此,他将一步步走向毁灭,毁灭他自己,也毁灭洛丽塔。

亨伯特本是洛丽塔家的房客,为了长期得到洛丽塔,亨伯特不惜与洛丽塔的母亲夏洛特结婚。

婚后的夏洛特试图完全占有亨伯特,她太爱他了,她怎么会知道这个男人的真实想法。她一味地占有让夏洛特厌恶之至,在日记中毫不吝啬地将对她的厌恶写了下来。不仅如此,他还写下了对洛丽塔的爱慕。

日记还是被夏洛特发现了,她大声地咒骂,她要带走洛丽塔,她要他永远见不到洛丽塔。

怎么办?

事情败露,人设崩塌,如何挽回成了最关键的问题。亨伯特正绞尽脑汁想着如何解释,作者倒是给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式——车祸。

不由分说就把夏洛特撞死了.......

亨伯特终于可以完全占有洛丽塔,而洛丽塔的沦丧是源于对“性”的无知。她幼小的心灵还不知道恶魔的存在。

洛丽塔竟然主动引诱亨伯特,这是亨伯特始料未及的。对于洛丽塔的主动,源于她的“纵欲”。情窦初开的年纪,逐渐成熟的身体,或许其中还有着对母亲新婚的叛逆和对成熟男人的好奇。种种不加克制的欲望编织了一张罪恶的网,牢牢地困住了洛丽塔。

失去母亲的洛丽塔只能依赖亨伯特,他们仍旧保持着有悖人伦的关系。亨伯特扭曲的人格愈演愈烈,控制欲也愈来愈强,洛丽塔对他的厌恶也越来越明显,试图在经济上摆脱亨伯特。

洛丽塔爱上了另一个人,一个更加邪恶的男人。他是一名剧作家,也是玩弄女性的人渣。他一眼就看出了亨伯特与洛丽塔不正常的关系,并借着洛丽塔住院的契机偷偷将她接走。

洛丽塔以为自己摆脱了亨伯特,却不知这是一个比亨伯特更阴暗的男人。如果说亨伯特将她看做自己欲望的化身,那剧作家则将她看做新鲜的玩物,一旦洛丽塔忤逆他,便一脚踢开。

故事的最后,亨伯特开枪杀死了剧作家,自己则沦为杀人犯。洛丽塔难产而死。这是一个悲剧的故事,也是一个争议十足的故事。

关于《洛丽塔》的解读众说纷纭,有一部分人只是想看看洛丽塔到底可以沦丧到何种程度,也有一部分人对于其“性”的描写嗤之以鼻甚至不屑一顾,更有人上升到“古老的欧洲与年轻的美国之间的碰撞”。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写了一部道德沦丧的小说,却不想讨论道德,更不想讨论“性”,其更多的是“欲望”本身和“文体的创新”。

就文体而言,这是一部“自白”式的小说。是亨伯特忏悔式的叙述,作者会多次从文中跳出来,直接与读者对话,文中曾多次出现“读者啊,我要告诉你......”。他似乎没有沉浸在故事中,又似乎时刻在与读者交流,这种文体正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拿手好戏。

在故事上,放纵欲望带来的后果不言而喻。覆灭反而成了最好的结局。

亨伯特放纵了“恶”的欲望,洛丽塔放纵了“性”的欲望。而欲望一词是人性中永远讨论不休的话题,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问题,其实人这一生,是灵与肉的融合与分离,在接纳自己和厌恶自己中来回踱步,放纵与克制的平衡是人生的哲学。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赞关注哦黏黏书怪

我们一起读人生,读众生。

更多文章⏬

《钢琴教师》:在“性压抑”的背后,是人性的极度扭曲

关键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