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热线

四川省医学研究中心:四川省风湿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8家“川医”联动,“止痛网”不断升级丨风华正茂川北医

2025-02-13 11:55:09 来源:中国网

如果一个四川人说他得了一种“一下雨从骨头缝里痛得打摆子”的病,那这种病大概率是——风湿病。

“疼起来要人命”的风湿,是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引起的一类疾病,被视为“不死的癌症”。

而对四川的风湿患者而言,他们的疼痛,有一群人,一直在躬耕防治。2017年,四川省风湿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获批建设,依托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全川28家医疗单位的风湿免疫科“上阵”,从临床科室、临床数据库、研究所、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全链条发力,从临床—基础—药物走向转化,为病人撑起“止痛网”。

28家“川医”联动

成立四川省首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作为医院传统优势学科,风湿免疫科,是四川省医学甲级重点学科、四川省风湿病治疗中心、四川省风湿免疫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成立于2001年的川北医学院风湿免疫研究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为一体,是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国家生物样本库分中心。

四川省风湿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立,并为各分中心的授牌现场

有临床,有科研,有教学,川北医学院风湿免疫疾病的治疗、研究和人才培养,走过峥嵘岁月。

2017年, 四川省风湿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获批,也是四川省首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建设,中心核心成员包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28家单位的风湿免疫科,同时形成由28家医疗机构组成的协同创新网络。

在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风湿病治疗中心主任、四川省风湿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袁国华教授带领下,该中心目前已建成由内科学、风湿免疫病学、骨科学、检验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组成的临床研究团队。

袁国华教授为患者诊断

经过不断建设,依托单位风湿免疫学与自体免疫病学,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的排名(STEM)呈整体上升的趋势,2017年至2023年连续7年进入前100名,且排名从2017年88位到2023年的46位,表现为整体上升的趋势。

协同创新

构建风湿免疫的“止痛防线”

28家川医大军“上阵”,做了些什么?成果如何向一线患者转移转化?

“重点开展成员单位间的风湿免疫专科医师培训、专科联盟建设、药物临床试验研究、风湿免疫专病数据库的筹建。”袁国华教授以“风湿与疼痛三联序贯疗法”举例,这是一项重点推广的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项目。2020年至2023年期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举办了11期“风湿与疼痛三联序贯疗法”推广培训班,培训医技人员100余人。

袁国华教授分享经验

这样的培训班,还有很多。中心以风湿免疫专科医师培训沙龙的形式,在南充、遂宁、简阳、广安、南部等地,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交流活动,加强中心与成员单位的协同建设,不断推广和普及风湿与疼痛诊疗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牵头成立四川省医创会风湿免疫学协同创新分会,为四川省风湿病学科领域的专家及医护人员搭建起“医创平台”。如,在简阳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成立四川省县域风湿免疫病学专委会,牵头团结县域内医疗机构的风湿免疫科,结合县域医疗的特点,缩小不同区域间医疗水平差距。

目前已有获得GCP(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机构的成员单位10家,积极开展药物临床研究,研究项目病种涵盖风湿免疫疾病的大部分常见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痛风、银屑病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间质性肺病等。

站在中心成立的第8个年头,眼下,创新科研在“外泌体分离试剂盒”板块又取得新进展:基于原核重组蛋白纯化技术,佐以功能化纸芯片和磁性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研发出的新型外泌体自动化分离设备和便携试剂盒,显著降低外泌体分离成本,提高产量和纯度,具有独立知识产权,2025年即将签署转化协议。

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交流

步伐向前,对狼疮肾尿液中外泌体的表面标志物进行鉴定,用外泌体递药靶向治疗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关节炎研究等临床和科研的协同创新,也在不断深入。

而这一切躬耕努力,在四川拉起一道风湿免疫的“止痛防线”,致力于减轻患者疼痛,让患者成为切实获得者。

生物样本库打底

“数据一张网”串点成线辐射全国

而回到临床,一个中心,28家成员单位,城市不同、主攻方向不同、病人情况不同。

如何弥补多中心队列研究和临床协作研究中的短板?这里有自己的答案——建立多中心专病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新型临床研究合作模式。

开展风湿与疼痛治疗进展培训班

走进位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四川省风湿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有一个使用面积1600平米的生物样本库,包括存储区600平米,样本存储量可达500万份,目前持续开展风湿病方面的生物样本(包括外周血、关节滑液和关节滑膜组织等)的存储。围绕生物样本库,建设了“临床医疗数据库—科研平台”,截至2023年底,风湿免疫疾病患者临床医疗数据库信息量约18GB。

这是一个生物样本库,更是一个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生物样本库和风湿免疫病临床数据库,形成“数据一张网”。

“总的来说,临床研究中心数据一张网的建设对于提高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医疗数据的深度利用、推动医疗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袁国华教授介绍,这张网,网住28家医联体,也网住辐射范围内的医院、医生、病人。

“通过数据一张网,切实提高研究效率促进数据共享、提升数据质量、支持复杂数据分析、促进个性化医疗、促进医疗质量监测评估的能力,助力专科疾病研究,推动智慧医疗发展。”袁国华教授表示,而在当前的精准医疗时代,临床数据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收集和存储临床试验和治疗过程中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评估治疗效果、改进治疗方法和指导未来的研发方向至关重要。”

成果不断显现。依托中心生物样本库和数据库,中心专家参与编写了8项风湿免疫疾病相关指南,包括《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实践指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基层诊疗指南》《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风湿病诊疗规范》《风湿图鉴》等。

这些指南,从一线病例数据和患者需求中来,又成为医院和医生规范操作的指导性书目,反馈至基层一线患者,辐射范围以28家医院地为点,在四川串点成线,辐射全国。

“大循环”不断“进化”

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产业化转化高质量发展

临床研究中心、线上会诊平台、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风湿免疫研究所、科技创新中心—川北医学院大型公共科研平台、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川北医学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南充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如果中心是一张“大网”,各个平台,则支撑起这张“网”的关键节点。

“研究所、实验室、研究中心、临床门诊、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和临床数据库,这些平台之间的循环,是一个典型的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再到产业化的转化医学过程。”袁国华教授介绍,这个过程通常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临床实验、产业化、数据收集与分析等环节。

组织开展川东北地区基层医师风湿免疫疾病诊疗培训班

从开展工作来看,研究所和实验室是基础研究的主要场所,可进行疾病的分子机制、药物的作用机理等研究。研究中心通常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应用技术或治疗方法,如开发新的药物、医疗设备或诊断技术。医院临床门诊及住院部开展日常诊疗工作,对于新开发的治疗方法或药物,需接受药物的临床研究,以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通常负责将经过临床验证的治疗方法或药物商业化。

这个大循环上,医院、机构、医生、病人都是“主角”。医院和机构可以参与到最新的临床研究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研究能力,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患者;医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参与研究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病人可以获得更先进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病人的反馈和治疗数据,也能为未来的医疗研究提供宝贵信息。

袁国华教授表示,整个循环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进化的系统,它依赖于跨学科合作、数据共享和创新技术应用。通过这个循环,可以加速新治疗方法的开发和应用,最终造福于患者和社会。

关于未来, 袁国华教授充满信心:支撑中心发展的底层逻辑,始终是助推四川省风湿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高质量发展,服务患者,守护人民群众健康。(供稿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关键词: 研究中心 风华正茂 临床医学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