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名师工作室,不只是一个名字的冠冕,更是一条教师成长的轨迹。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陈磊体育名师工作室自组建以来始终在追问:什么样的机制,才能让工作室的每一位体育教师——不论是坚守基础、踏实推进的“后卫型”,还是奔袭突破、擅于攻坚的“前锋型”,都能被看见、被理解、被成就?实践证明,真正高质量的教师工作室建设和体育名教师成长,从来不排斥差异,而是包容多元的。一个优秀的团队,应既能让技术扎实者在稳定中持续发力,也能让有创新天赋的开路先锋尽情挥洒所长。
守护者的稳阵:
(资料图)
高扬“后卫型”体育教师的长板
“后卫型”体育教师是最熟悉操场节奏的人。他们的课堂稳健有序,动作标准规范,在赛场上更是团队的“压舱石”。但这些教师,往往因为不张扬、重实干而缺少展示机会。
为此,工作室为他们设计了“双通道”成长机制:一条通向教学技能精进,一条通向专业成就转化。工作室邀请奥运冠军、国家级运动健将和教练员担任技能导师,帮助教师们在已有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再度升级;同时,为教师提供专业展示平台,通过“教学展示(无生课堂、现场教学等)”“技能比拼”“材料评审(教学设计、教学述评、教学课件等)”三位一体的方式,打开实操能力“看得见”的通道。截至目前,已有12位教师获得国家级裁判员或教练员资质,部分教师实现“持双证上岗”。教师们不仅守得住课堂,更守得住专业根基,成为区域教学传承的坚实防线。
突破者的进攻:
激活“前锋型”体育教师的创造力
“前锋型”体育教师,思维敏捷、善于突破,课堂上总是带着问题入场,带着新意离开。他们不仅想教好课,更想打破固有范式,构建更具生成力的教学新模式。为此,工作室为他们量身打造了“学术带动—项目驱动—区域互动”三位一体成长路径。
在学术带动方面,工作室促成教师与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大中小学牵手,共同参与专题研讨,联手开展课题研究,持续推进课程理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在项目驱动方面,设立“项目引领制”,分设“基础类—创新类—攻坚类”三个层次,引导教师从选题、设计、研究到成果转化全流程参与。如在参与东北师范大学率性教育研究中心“动的教学法”研究项目中,工作室教师历经反复教学实践与团队讨论,凝练出“主动、互动、联动、带动、驱动”的“五动”教学模式,现已成为区域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
在区域互动方面,2024年,工作室牵头联合东北三省六校(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新区第一实验学校、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沈阳市第十一中学实验小学、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组建“体育名师工作室共同体”,开展联合教研、公开课、成果展示与课题协作等。通过“跨校+跨域”共享交流,“前锋型”教师不仅得以施展才华,也成为区域教育改革的领跑者。
一位教师曾在会议小结中写下这样一句话:“在这个团队里,我不是被拉着跑,而是被陪着前行。”这句话很轻,却掷地有声。它告诉我们,真正有效的成长机制,不是强制同一节奏前进,而是允许每个人在自己的节奏中被激发、被托举、被成就。
学校体育不是个人竞技,更像是一场团队篮球赛。优秀的工作室,不应只追求一个金字塔尖,而应在每个关键位置都有值得信赖的力量。让“后卫型”和“前锋型”体育教师都能脱颖而出,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套看得见、跑得动、托得住的机制。未来,工作室将继续在“团队协同—机制驱动—共同体成长”的跑道上,带着更多的体育教师,一起向远方奔跑。
(作者系哈尔滨新区第二学校体育教师、哈尔滨市陈磊体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3日 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