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由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四川公路设计院)主办的四川省公路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届学术论坛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及国内多位环水保专家云集于此,就公路环境生态保护关键技术开展高端学术研讨。
四川公路设计院长期致力于公路生态环保科研攻关,推进专业发展,已完成四川省超5000公里的公路环水保咨询、设计,打造了以新川九路、雅西高速、成南高速、西攀高速、雅康高速等一批环水保典型示范工程。截至2022年年底,该院牵头申报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4项、咨询设计成果奖5项、专利软著11项、标准2项,取得研发成果22项,成为四川省公路环水保咨询行业的领军力量。
(相关资料图)
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大环保、无边界”
四川公路设计院在公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首次提出了“大环保、无边界”的全新技术理念,致力于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大环保”是指从专业小环保走向行业大环保,突破各专业、产业的分割和壁垒,全方位、全过程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落地落实。
在多轮省高网的规划布局中,四川公路设计院从环保角度对路网布局提出意见和建议,多次优化涉及重大环境制约性因素的路线;在京昆高速广元至绵阳段扩容工程中,该院提出了环保选线选址意见,减少了3处穿越生态保护区的路段,优化了3处保护区内工程建设内容,将穿越生态敏感区路段的隧道施工调整为非爆破开挖方案:在铜资高速公路项目中,该院将穿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个数从6个优化为4个,且全部采用一跨而过的无害化穿越方式。“大环保”理念在工程前中期的全面融入,最大程度降低了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无边界”是指维护公路安全红线的“边”,打破路域生态环境的“界”,促进交通与生态、景观、产业的无边界深度融合。
四川公路设计院在灾后重建的新川九路综合利用10余项生态修复新技术,培育筛选域内外适生植物70余种,自然修复路域受损生态系统达12万平方米,通过“无边界”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工程与自然的深度融合,打造了路景融合的新示范。
该院通过改造雅西高速传统声屏障技术与材料,在四川省首次应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墙声屏障及生态土堆型声屏障。由该院自主研发的新型边坡生态修复技术——三联双网生态防护技术在新川九路、海螺沟景区道路等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中实施,让边坡防护与生态修复不再依靠生硬的钢筋混凝土。
环水保管家提供全过程服务
国家从战略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公路建设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和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四川公路设计院于2018年成立环水保管家服务团队,拓展业务板块。
新业务涵盖环水保规划咨询、设计、科研、监理、监测和验收,致力于提供环境保护、景观设计从规划、工可、设计到施工、运营的全过程管家式服务。
环水保管家业务已在多个项目服务中初见成效,其中久马高速公路地处高寒、高海拔、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黄河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重大,困难重重,环水保管家团队从前期环保政策咨询到环保施工图设计,再到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监测、环保监理及科研项目开展,起到“环保顾问”“环保律师”“环保医生”作用。该团队及其成员在2020至2022年连续三年被业主评为环水保管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环水保管家团队借助科研及实验检测等手段,首次提出公路建设环水保技术及管理“五个一”服务体系,即一套模式(环水保管理模式)、一项设计(施工期环境污染防治专项设计)、一个指南(施工环水保技术指南)、一个机制(环水保工作考核红黑榜)、一个平台(环保管家信息化平台)。该体系填补了四川公路行业施工环水保技术和管理的空白,成为行业标杆。
组建高能级生态环保科研平台
2021年12月3日,由四川公路设计院牵头成立的四川省公路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厅认定,成为四川省唯一一家公路生态环境领域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工程中心配备研发人员40多人,其中超70%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旨在建成公路建设碳监测与低碳技术、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污染防治、水土流失防治、“交通+旅游”融合等产学研用综合技术研究和科技攻关的省级平台。
目前,该工程中心在研课题13个,科研经费超600万元,部分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下一步,该中心拟增加研发投入,并在成果转化、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力度。四川公路设计院将依托该工程中心促进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工程领域技术创新,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为四川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