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热线

载誉而归 抓斗式挖泥船“金广”完成国产装备改造

2023-08-10 10:51:10 来源:中国交通报

2012年南非的诺哈港港池开挖、喀麦隆的克里比港池开挖,2014年杜阿拉渔港的清淤,2016年科特迪瓦阿比让港口的扩建,2017年底加纳特码新集装箱码头的新建……

2021年下半年,在完成长达十几年的“海外建设”施工使命后,抓斗式挖泥船“金广”载誉而归,抵达广州,并在2022年10月底顺利完成所有的入级入籍改造项目。之后,“金广”进入中船黄埔文冲船厂对船舶施工生产的核心装备进行全面维修及升级改造,完成了液压泵、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舱底水处理装置、主空压机通用水泵等多项国产装备的更换安装,为后续国产化推行打下坚实基础。

据介绍,“金广”船长100米,船宽36米,高45米,配备两套液压抓斗,最大挖深30米,重机最大吊重690吨。其中斗容量200立方米的抓斗,由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中交广航局”)投资建造,有“世界第一抓”的美誉。


(资料图)

科特迪瓦最大的港口——阿比让港口的扩建项目,是“金广”应用过程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由于该项目位于潟湖,航道出入口窄,船只众多,水流湍急,施工区域面积大,泥土层厚,回淤速度快,而且码头前沿基槽的粘土很硬,需要挖掘的深度达到28米。这些因素对船组的施工的效率造成了很大影响。“金广”创新采取了原地掉头回挖的施工方法,挖淤泥时,采用“梅花”施工方法;遇到硬质黏土时,采用“品”字型半斗重叠法;挖基槽时,采用平挖控制系统,将精度控制在0.10m以内。通过改进施工方案,有效减少了移船时间,解决了施工效率低下的问题。

历时10个月,“金广”累计完成疏浚600多万方淤泥和粘土,帮助项目啃下“硬骨头”。之后,这个项目荣获2021年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重型挖泥船在疏浚业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高效地清理港口、航道和水道中的淤泥和沉积物,保持水域的通航能力。同时,重型挖泥船还能够进行填海造地、构筑物拆除、航道疏通、岛礁建设等工程,其特有的替代爆破炸礁工艺,对海洋环保及降低施工成本优势,更是让传统疏浚船舶无可匹敌。“金广”的巨大船体,加上斗容量200立方米和136立方米的两套液压开闭抓斗,使得它在疏浚工作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这也给“金广”船长刘正谦和船员们带来不少的挑战。

在2015年掌舵“金广”之前,刘正谦已经在挖泥船上有过20多年的工作经验。他开玩笑的感慨:“毫不夸张地说,普通的抓泥船我闭着眼睛也能干,但掌舵这样的巨兽,睡觉都要睁开一只眼睛。”

在设计建造之初,“金广”并没有特别注重耐久度。但由于需要抢效率和时间赛跑,船上实行三班倒的工作机制,经常需要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即便是休息时间,船员们也是时刻待命。虽然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给“金广”带来不小的损耗。项目周边不具备维修条件,近一吨重的抓斗钢齿、几十吨重的百米钢绳、几百吨重的巨型钢桩,这些常人无法想象重量的物体,竟是船员们利用船舶上的小型吊机自己进行维修和更换,至今在甲板上还留有被磨损了几十公分的钢齿,以及千斤顶顶起百吨重量时所留下的凹陷。

让刘正谦印象最深的事发生在加纳特码新集装箱码头。与“金广”同时而来的还有两艘著名疏浚公司的绞吸式挖泥船。而特码港海床几乎全是坚硬的土层,其中大量为钙质胶结土、强风化片麻岩、中风化片麻岩以及礁石,这些对于耙吸船、绞吸船来说,是最头疼的疏浚“硬骨头”。即使使用炸药,两艘绞吸式挖泥船依然束手无策,不得不“缴械投降”,只留下“金广”一艘挖泥船坚守。与此同时,特马港复杂多变的天气也给施工带来巨大的挑战。刘正谦直言,当时海风呼啸,天空宛如“黑云压城城欲摧”一般。

天气的恶劣、任务的艰巨,就在几乎所有人都认定这个项目没有希望的时候,“金广”充分发挥了“大国重器”最能“啃硬骨头”的特质,累计完成疏浚工程量200多万立方米,胜利完成加纳特码新集装箱码头的建设工作。

如今,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后,“金广”设备性能大幅提升,综合生产效率也显著提高。在甲板上,船员们用油漆粉饰着这艘巨轮,像为孩子穿上新衣;在机舱内,各式各样的零件、钢绳、电缆整整齐齐的摆放着,并用标签进行标记;在船上大大小小的角落,都被整理地井井有条。“金广”轮上,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刘正谦和他的船员们也时刻准备着再出发……

关键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