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管理者打着调动师生积极性的幌子,在管理中习惯于用数据说话,以名次奖惩。在他们看来,量化评价是最科学的评价手段,学校的一切工作皆可以转化为数据,教师的职业道德、学生的思想道德都可以通过评定,变成一堆冷冰冰的数字。学期结束时,名次一排,数据一摆,教师和学生都无话可说。
我曾经见过一所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该方案涵盖了学生思想品德、日常行为、学业成绩等方方面面的要求,并制定了严格的加分、扣分标准,其中就有拾金不昧的加分要求。据说,有个别学生为了给班级挣量化分,不惜把自己家的钱和物上交给学校。我们不禁怀疑,拿父母的血汗钱为班级赢得虚名,这样的同学品德就高尚吗?这种以量化为主要手段的评价方式是否真的科学?
9岁的小东(化名)在某小学读3年级,一天放学后他在路边捡到50元钱,马上想到要把钱交给学校。可小东却让妈妈把50元钱换成10张5元的,想分10次交给学校,因为拾到5元钱交学校就可以给班级加5分。
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9岁的小东拾到钱后首先想到是马上把钱交给学校,说明这一美德已在小东心灵深处开花结果。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随后发生的事情,为了能给自已的班级多挣量化分,孩子竟然想出将钱分10次上交学校的主意,这似乎有点“黑色幽默”的感觉。透过这一现象,我们不得不拷问:许多学校正在实施的对教师和学生的量化管理、量化评价,难道连“道德”也是可以随便量化的吗?
对人的评价并不是什么都可以用数据说话,起码人的道德素质是不能随便量化的。比如甲乙两名同学,在期末思想品德评定中,甲被同学们评定为90分,乙被评定为87分,你能保证甲同学就一定比乙同学思想素质高?我看未必。相差的这3分可能有许多人为因素和性格因素,有的孩子喜欢表现自己,在同学中人缘好,自然就能得高分,但思想道德素质不一定高;有的孩子性格内向,有时候还喜欢耍小脾气,使小性子,自然得分就低,但思想道德素质不一定就差。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通常指潜伏于人心灵深处的道德感、责任感等,它往往通过人日常恒久的行为或在关键时候表现出来。因此,评价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不能仅仅用量化手段,强而为之有时会适得其反。
其实,用量化手段评价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最简单、最不负责任的做法,道德评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绝不能以量化了之。道德评价的关键在于科学的引导,有效的规范,既要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样做,又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从而真正使道德信念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转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而不在于名目繁多的扣分、加分政策。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靠行政命令来引导,用刑法来震慑惩戒,那么,老百姓虽会想免于刑罚但不懂羞耻;用道德来引导,用礼节来规范,老百姓就会有羞耻心并且心悦诚服。治理国家是这样,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评价不也是这样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