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施剑松)“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课堂实践与区域生态构建”市级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举行。作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全域教研领域五”系列教研活动的关键实践环节,研讨会系统呈现了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的课堂实践路径与区域推进机制,为京津冀三地科学教育协同发展搭建了交流平台。
“贯通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思维方法在不同学科语境下的持续运用、深化与融合。”研讨会上,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提出了“四维一体”科学思维培养模型。
为推动思维培养落地,北京东城区明确了“微贯通、中贯通、宏贯通”的实践路径: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动态追踪学生思维轨迹、精准补位思维断点,将抽象的科学思维从“隐性”转化为可观测、可评估的“显性”指标。针对不同学段特点,教研团队梳理出科学思维“观察描述—解释推理—建模论证”的进阶规律,确保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培养目标衔接有序。为此,东城区同步启动“科学思维教学案例与资源库”建设。
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楚民说:“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我们要通过数据持续刻画学生的思维成长轨迹,不仅为一节课画像,更要构建学生长期思维成长画像集。”当前,北京东城区已启用全域性、大规模、常态化、学科化课堂分析系统,在推动课堂教学从“经验驱动”转向“证据驱动”的同时,也让教师在数据解读、技术融合的实践中提升“数字功” 能力。
目前,东城区已有17所基地校积累了丰富的“素养成长型课堂”实践案例,为区域层面核心素养落地提供了扎实支撑。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