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热线

世界即时:上海地铁拓展功能承载文化 打造有温度的城市“第二空间”

2022-09-14 10:10:43 来源:中国交通报

8月29日,上海申通地铁集团与保利发展控股集团就15号线元江路站项目签约,这是上海市政府出台地铁上盖综合开发新政之后的首个项目,将打造成为丰富业态的城市综合体。另一边,梅岭北路站地铁上盖开放项目——上海信泰中心预计2023年年初正式对外开放,届时两座高约180米的“双塔”将直指天际,普陀区再添一个崭新地标。


(资料图片)

从2013年的567公里增加至如今的831公里,10年来,上海地铁运营里程持续领跑全球。细数上海地铁之变,不仅体现在数据上。当地铁上盖“小城”接连拔地而起,为区域经济引入源头活水;当路网融入数字化基因,会思考的机器成为“最强辅助”;当最美车站惊艳亮相,带来文化与美学体验……

作为城市建设加速推进的参与者,地铁已成为增强经济活力、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12条地铁线路13次过江

2021年12月31日,上海地铁14号线开通运营。“盼了9年!”市民梁先生住在封浜附近,以前要到13号线金运路站才能坐上地铁,“现在家门口就是14号线封浜站,我到静安寺上班可以节约近半个小时。”当日,上海地铁全网运营里程达831公里,包括20条轨道交通线、508座车站。

四通八达的地铁网,凝聚着建设者们的智慧与汗水。在上海建地铁曾被外国专家称为“豆腐里打洞”,核心技术一度依赖国外。建设者们锐意创新、不懈奋进,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为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建设者们试点采用多项软土地层车站暗挖技术,并通过封闭式大棚等方式,让工地“隐身”;通过技术攻关,被视为地铁“大脑”与“神经中枢”的信号系统拥有了“中国心”,上海地铁进入全自动驾驶时代;15号线吴中路站、上海南站站采用无柱拱顶车站设计,为上海地铁首创。

如今,20条线路、508座车站可覆盖上海绝大多数区域,与市内重要交通枢纽以及5个新城、临港新片区、大虹桥等战略重地相连,并可直通江苏,辐射长三角。其中,12条地铁线路13次过江,有利于浦江两岸市民便捷通行,助力浦东高水平开放。

智慧车站一网统管

当路网规模日臻庞大,如何让列车既跑得快,又跑得好?上海地铁建设者们给出了答案。从2001年开始,上海地铁就有意识地进行数据采集,近10年来更是加快了转型进程,让数字基因渗透到建设运营各个环节。

上海市轨道交通集控大楼网络化运营平台作为超级数据中心,下连全路网车站信息,采用云技术,实现“一网统管”;维保通号数字化运维平台集在线监测、智能分析、运维指挥等功能于一体,覆盖了绝大部分线路的通号系统,可通过大数据AI分析、调取数据案例库等技术,实时掌握设备状态,实现从“计划修”向“状态修”的转变。

作为试点智慧车站,龙阳路站在BIM平台搭建起仿真3D车站模型,小到监控摄像头,大到出入口电梯,设备状态均能实时显示。一旦出现故障,平台会及时预警,便于工作人员查看处置。

目前,上海地铁已基本构建形成以地铁云、高速数据通信网和大数据平台为核心的全网数字化基础设施,链接了一系列应用场景,初步实现智慧建设、智慧运维和智慧服务。

上盖城市综合体创造新增量

曾经的吴中路沿线由于缺少大型商场,不少市民只能跨区跑到古北或者徐家汇购物消费。随着2017年申通地铁首个上盖项目——吴中路“万象城”开业,周边商业生态逐渐改变,爱琴海、万科七宝等地标随之而起。

在地铁上加盖商业综合体,不仅可以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为城市创造出新增量,还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区域生态。过去10年间,上海地铁以“万象城”为起点,上盖开发从1.0版发展至3.0版,项目持续推进,业态逐步丰富。

位于虹桥商务区徐泾板块的“天空之城”,在“万象城”的基础上新增了住宅业态,一经推出就受到消费者热捧。位于闵行区的元江路站地铁上盖项目,新增了保障房、租赁房等新业态,构建更为丰富的城市综合体。1号线莲花路站上盖项目首试不停运改造,实现地表地上复合利用。

地铁作为承载城市发展的“第二空间”,更加注重温度的营造。2013年开始,上海明确了“地铁公共文化建设”的新追求,一个个最美车站相继亮相。豫园站穹顶以“上海脉搏”为主题,蜿蜒的线条随着灯光的变换,宛如层层海浪。当上千名乘客行走在站内,地铁音乐角、文化长廊、大师展览等带来一场与艺术不经意的邂逅,让原本单调枯燥的出行变得“可阅读、有温度”。

关键词: 上海地铁 地铁线路 申通地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