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刻理解职业教育的价值意义。
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职业教育法第一条明确,“为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可以说,“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此次修法的目的。什么是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该如何界定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日前,《中国商报·法治周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原所长赵志群。
记者:您认为什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赵志群:我觉得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别重要。职业教育法第一条明确提出“为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即说明了立法的目的,虽然仅有13个字,但对整部职业教育法具有统领作用。
职业教育的质量首先应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教育界对教育质量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关注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人,是大家的共识。高质量发展要关注的焦点是,职业院校到底培养出了多少高质量的学生?
在职业教育领域有很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项目和措施,但这些项目的本身并不代表高质量。比如从2019年开始,相关部门推出的“双高”建设、教师团队建设等项目,都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利好措施。但是一所学校实施了“双高”,通过了项目验收,它就实现高质量了吗?再比如,一所学校培养了几位国家级名师,或者完成了多少项国家级课题,就可以说是高质量了吗?事实上,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这所学校真正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记者: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
赵志群:一所学校有多少名高学历老师、有多少经费,这是投入性指标。投入性指标最容易评价,但是其可参照度并不高。例如,占地1000亩地的学校看起来比占地100亩的更有实力,但是并不能保证,100亩校区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一定不如占地1000亩的。
所以,我们除了要关注投入性指标以外,还要关注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关注对产出和结果的评价。占地多少是投入,培养多少学生是产出,培养的学生质量如何则是结果。当然,最终能够全面反映教育质量的,是学校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例如,我们说清华大学是一所好学校,为什么说清华大学好呢?是因为清华大学有占地6000亩的校园吗?肯定不是,而是它培养的学生水平高。最根本的原因是清华大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大,培养出了一些治国良才、科学巨匠、文化巨擘,他们对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评价方法上来看,对投入最容易评价,对学校产生价值的评价最困难。有时候,一些部门喜欢按照投入指标来评价,是因为对投入的评价最容易做到客观。例如,看一所学校高学历教师比例是多少、招收学生多少等等,这种评价是有偏颇的。
不同的人对质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一次我受南方某教育局的邀请,去一所当地“最好”的职业中学讲课。我问:“为什么说这是最好的学校?”地方领导回答:“因为这所学校的高考升学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这所学校看起来真的不错,如教学设备和管理以及学生的精神风貌等等都很好。但我的疑问是:升学率百分之百的职业高中究竟是不是一所好的职业学校?估计这至少不是好的职业学校的唯一标准,因为按照高考升学率评价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对教育质量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记者: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人才?
赵志群: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应当突出就业导向,把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作为重要指标,引导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样的规定非常好,把受教育者的质量当成了重要指标。此外,职业教育法第三条还提到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这反映了有关部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职业院校质量评估的重点,即关注职业院校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一所学校能在多大程度上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这就是我们强调的对社会的影响。
尽管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大家对职业教育的高质量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职业教育法将高质量定位到人、定位到学校培养的学生的质量,我认为,这为我们确立了正确的质量观。当然,对于怎样才是高质量的学生,对不同专业、不同人才培养层次的标准不一样,评价方法也不一样,这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总的来说,职业教育评价从关注投入,到关注产出、结果,最终到关注对价值的评价,这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报记者 李海洋)
关键词: 职业教育价值意义 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 国民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