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过了小年就是年,祭灶、打扫、备食、赶集,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烈。
(相关资料图)
在外求学或工作的异乡人,终于可以回家过个团圆年了。
当别人满心欢喜、迫不及待地朝着家的方向飞奔时,有些人却宁愿一个人吃年夜饭也不想回家,不想见到父母,不愿和亲人交流,仿佛家里从没有值得他们期待的东西,铁了心要独自过年。
当万家灯火、举杯庆祝时,这些不愿回家的人,内心何尝不心酸,看到别人幸福的家庭唯有羡慕,说不出来的无奈与纠结。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所有幸福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曾经的高考状元为何12年不回家过春节?王猛从小生活在大院里,父母是体制内的职工,文化水平较高。作为家中独子,王猛背负了父母所有的期待。
为了让父母脸上有光,他从小到大的成绩都特别优秀。高考时还是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考入了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大学的研究生。
这样在学业上如此出色的孩子,命运却没有眷顾他,反而过得孤独又无助。这都源于和父母的关系。
为了逃离那个让他压抑的家庭,他拉黑父母6年,切断所有联系方式,并且12年都没有回家过年。
他知道自己需要疗愈,甚至准备到北大读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寻求自救的方法。
王猛曾经写下15000字的长文,忍痛控诉这么多年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让他深受其害。
父母为了让他一心扑在学习上,包办了他的一切事务,连穿什么衣服都必须按照父母的想法来。
因此他除了学习好,其他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尤其动手能力,甚至连鸡蛋都不会剥,经常被家里亲戚取笑。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他越来越自卑,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小就跌入了成长误区,内心的创伤再也无法修复,这让他开始无比痛恨父母。
为了让更多年轻父母引以为戒,他把控诉父母的长文发给一些朋友,让他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养育出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
不恋家的孩子都各有各的忧愁当被问起“为什么过年不回家”时,很多人都有自己难言的苦楚。
有的人出生在偏心的家庭,从小被父母忽视,很难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网友小玉:
回家干嘛?扶弟吗?外出打工三年了,自己啥也没有,全贴补家里了。
圆满:
我不想看见弟弟得意的样子,他在家我就没好日子过,爸爸妈妈太惯着他了,总是挑我的毛病。
有的人则生活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中,过年也不会清净。
颖儿
爸爸妈妈会为了一盘菜咸了淡了而吵架,并且争论个没完没了,还翻旧账,邻居家都来劝架的那种……
我过年回家住7天,父母有5天都在吵架,我夹在中间劝架怎么都不听,搞不好还得挨骂,你说谁愿意回家?
有的人想回家,但一想到父母的控制欲就想退缩。
晓芊儿
刚工作一两年就催婚,父母催就罢了,亲戚催的时候爸妈就是助攻,还说什么“你是我生的,你的事儿我得管到底”。
石头
回到家,父母总是过度关心你,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是“你的工作不好,辞掉得了”“你这什么发型真丑,亲戚聚餐看到了,丢我的人,赶快换掉”……代沟是存在的,无法逾越。所幸不回家了。
以上这些亲子关系属于回避型依恋关系,孩子与父母之间没有正常的情感流动,孩子没有得到想要的尊重与爱意,刻意回避父母。
父母如果在孩子幼年起就给予很少的重视与抚慰,并在行为和心理上打压孩子的自然天性,从而让孩子经常感到不安,最终无法获得孩子的信任和依赖。
成年后的孩子,对父母产生的“情感失望”日积月累,只能通过逃离家庭来避免一次次被伤害。
理想中的家一个不需要理由就能回去的地方有一个心理机构曾经做了一份专题调查,让幼儿园到大学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说出他们对幸福家庭的定义。在众多回答中,位列前三项标准的分别是:
1.父母恩爱
2.父母充分尊重自己的意愿
3.父母真正关心和欣赏自己
理想的亲子关系,是安全型依恋关系。给孩子足够安全感的父母,具有强大的能量,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剥夺他们的自由生长空间。在重要和关键的时刻,可以挺身而出给予孩子无条件的信任。这样的家长,才是孩子心中的理想型父母。
毕淑敏在《家问》中写道:“婴儿降临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壳。”
从孩子出生开始,家就是他一生安全感和底气的来源。这个家应该是让孩子感到最安全、最放松、最没有压力的港湾,更是唯一不需要理由就可以回去的地方。
我们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有包容,有接纳,更有爱。每一个春节,都能让孩子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家,这才是一个家存在的意义。
最后,真心祝愿每个家庭都能过一个温暖、和谐、轻松的年。
作者:小石榴,部分图文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