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 弗朗西斯 · 培根(英国)
(资料图片)
如同著名的哲学家培根所说的,书籍中有数不尽的“知识宝藏”。每一个学年,广州耀华都会有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为宗旨的主题教育活动;
在本月初中、小学部“双语图书周”的活动期间,广州耀华特别策划了“作家讲坛”这一活动,邀请到了作家戴芸和飞氘两位老师分别为小学部和中学部的师生们做主题演讲,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加了解文字创作者的思想世界,探索每一本书的背后作者所经历的故事,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点燃同学们对于阅读的兴趣。
小学部作家讲坛嘉宾介绍:
戴芸,儿童绘本作者,生于浙江,长于南京,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代表作品包括《你看见喜鹊了吗?》、《苏丹的犀角》、《北极熊搬家》、《溜达鸡》、《梧桐》、《臭袜子不见了》、《一到冬天就下雪》等。作品曾获“信谊图画书奖”文字组佳作奖,2018国家图书馆“小金狮杯”原创图画书年度排行榜Top 5,2019年《父母必读》暨红泥巴童书Top 3 和Top 6,2019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童书”,2019年大鹏自然童书奖,2019年第七届“中国童书榜”最佳童书,第十五届国家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以及第七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首奖等重要奖项。
1月5日下午,作家戴芸为广州耀华小学部的同学们带来了两场精彩的讲座,讲座围绕作者的获奖作品《苏丹的犀角》进行。
戴芸老师先给同学们科普了世界上犀牛的种类,以及非洲地区存在的盗猎现象,并给同学们讲解了现在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残酷现实——世界上大量的北白犀因为盗猎的原因而消失,目前全世界现存的北白犀仅剩下2头。
随后戴芸老师为同学们朗读了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创作这本书的经历——她是从一则新闻获得启发,一则报道了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苏丹”的新闻。
当作者看到新闻中展示的一只非常苍老、孤独的北白犀时,她感到非常大的震撼,很想知道这只犀牛背后有什么故事。于是她在网上搜集了相关资料,并与图画作者李星明亲赴非洲,实地考察,采访与苏丹有关的人,比如饲养员,警卫,兽医等,获取大量一手资料。活动当天戴芸老师也和同学们分享了创作团队在肯尼亚采风的视频与“苏丹”的珍贵图片资料。
从非洲回来之后,戴芸老师用了好几年的时间进行创作,希望以最好的方式让所有人都知道“苏丹”的故事。戴芸老师以自己的创作过程为例,告诉同学们一部好的作品形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除了给同学们讲解自己的文字创作过程,戴芸老师也带着大家一起欣赏了《苏丹的犀角》中的画作。画家李星明老师用了三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现苏丹生活的三个不同阶段,不同的颜色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用于展现苏丹不同生活阶段的心情和状态。通过画作的分享,戴芸老师也希望同学们以后在阅读图画书的时候,能从图片的角度读出更多的故事和心情。
讲座最后,戴芸老师也呼吁同学们关注野生动物,希望这个故事能让同学们了解到世界上很多濒危野生动物的现状,并尽我们最大的能力减少对野生动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动物朋友。
听完戴芸老师的分享,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他们好奇的小脑袋里面有很多的问题,戴芸老师也不厌其烦地为他们一一作答,直到讲座结束后孩子们仍然意犹未尽,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悟:
G1毕同学:苏丹和他的妈妈都被割掉了犀角,为什么他没有死,但他的妈妈死了?
戴芸:犀牛是野生动物,它们是不会主动配合人类锯它们的角的。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给苏丹割角的时候对他进行了麻醉,让他睡着。这种操作需要使用合适的麻醉剂,同时工作人员也需要有相关的医疗技术,才能保证犀牛的安全。但是盗猎者是不会花费这个精力和金钱的,所以他们采取了直接而残忍的方式,同时这样他们也可以挖取更多的犀角。
G3夏同学:想知道戴芸老师写这本书花了多长时间?
戴芸:我第一次听说“苏丹”是在2014年。到了2015年开始做调查研究并构思这个故事,接下来修改了很多遍,最后出版是在2019年,所以这本书的诞生前前后后经历了差不多四年时间。当然,写故事只是图画书创作过程中的一部分,这四年当中还有其他很多事情要做,比如画家还要绘画。绘本是文字和图画手拉手一起讲故事的,所以我也会根据画家的画面对故事做出改动,让这种结合更加完美。
G4张同学:您的灵感来自哪里?您是在哪里创作这本书的?
戴芸:我写过好多个故事,每一个故事的灵感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可能是生活中发生的一件小事儿,可能是一个令我好奇的问题,可能是听到了一个有趣的新词儿或者看到了一幅打动我的画,也可能是一条并不发生在我身边的新闻。
创作《苏丹的犀角》这个故事的想法,产生于我看到的关于“苏丹”的一则新闻。创作当然主要是在家里我的书房里完成的,但是去非洲肯尼亚看望“苏丹”也是创作的一部分,虽然在非洲的那几天并没有写一个字,但是亲眼见到“苏丹”让我更明确了我想传达的情感,也让我发现了一些生动的细节,这些对于整个创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G2徐同学:通过故事我明白了人类要保护野生动物,没有买卖就不会有杀戮。
G3李同学:一篇好的习作需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完成。
G4杨同学:如果让我理解最后一句话,我会说犀牛的角就是他们的皇冠,如果没有皇冠的话就是没了“权力”与“尊严”的象征,这对于犀牛来说就如同死亡一样。
中学部作家讲坛嘉宾介绍:
飞氘,本名贾立元,科幻作家,文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著有短篇小说集《中国科幻大片》《去死的漫漫旅途》《银河闻见录》等,出版学术专著《“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
1月4号,作者飞氘为中学部的同学们做了主题为《用科幻的眼光看世界》的线上讲座,此次讲座为中学部中文周“悦读进行式Ongoing Reading”的系列活动之一。
飞氘老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与同学们畅聊了三个话题:“什么是科幻?”、“科幻和奇幻的区别是什么?”,“用科幻的眼光看世界会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这些话题引发了同学们对“科幻”及相关概念的不同思考;飞氘老师告诉同学们,每个人接受到的知识体系是不一样的,这导致人们对“科幻”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对于科幻到底是什么,飞氘老师说每个人都可以对“科幻”提出自己的主张。
讲座中飞氘老师以多部经典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为例,用自己归纳的要点,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科幻作品与奇幻作品的区别。
在讲座中,飞氘老师更以自己创作的《去死的漫漫旅途》这本书的经历为例,鼓励同学们广泛阅读,用科幻的眼光看世界,获取灵感。
飞氘老师告诉同学们,当年在看过意大利记者法拉奇写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和科幻电影《终结者》之后有了灵感,于是创作出了《去死的漫漫旅途》这部小说。
讲座中飞氘老师也提到自己如何走上科幻文学创作之路,他回忆自己在中学阶段就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读了很多科幻小说,是一个十足的科幻迷,也萌生了成为作家的梦想;在大学阶段,他有了更多的课外时间,于是开始从事创作并发表作品;到了研究生阶段,他选择了一些科幻研究题目,工作后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并一直致力于科幻创作与文学研究。
讲座的最后,飞氘老师还与同学们做了互动问答,面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奇妙的问题,飞氘老师都一一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建议。可见很多中学部的同学们对“科幻”这一主题有很大的兴趣,并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见解。飞氘老师的解答给同学们以启发,在同学们以后的阅读、学习和创作过程中都很有帮助。
G6陈同学:感觉听了这次的分享以后,深深的感受到了科幻小说,电影,科技的魅力。
G7陈同学:我受到的启发是可以根据其他文学作品进行联想,从而获得科幻的灵感。“科幻”的意思是科学幻想,化“喻”为实,很有意思。这次的作家讲坛让我发现了与普通小说迥然不同的文学作品,也对作者的联想能力叹为观止。
IG1倪同学:科幻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影视、游戏、文学等。讲座中提到科幻和奇幻的区别,科幻是基于现实科技发展前提而对未来的幻想。会有一个科学的解释,是虚构的。而奇幻是不需要参考现实科技,描摹超自然。当我们观看和阅读很多科幻小说或电影后,将会对一些课本上的内容或日常生活进行重新审视。会以科幻的角度产生不同的思想,看到以前没读科幻类书籍时所看不到的东西。这也让我开始对科幻小说有了兴趣,产生了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能够与原作者一起去沟通他/她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一个完整而有生命力的角色,是非常难得的事情。广州耀华的同学们在这一次的作家讲坛活动中不仅对阅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是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创作的魅力与不易。
非常感谢戴芸老师以及飞氘老师给我们的同学们带来如此宝贵的体验,也期待我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和两位老师或其他的创作者进行深度交流!
更多本年度“双语图书周”的活动内容请留意后续报道。
#鸣谢:
供稿:Vicky Li
关键词: 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