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让分数绑架孩子
是一场舍本逐末的赌博
让我想起了一个“一心想争第一”的孩子的故事。他叫吴谦益,别的孩子都在抱怨父母对自己要求太高,他却吐槽父母对自己要求太低。有一次,他拿着年级第一的成绩单回家,却发现妈妈并不开心。反而考第三的那次,妈妈脸上有了笑容。他吐槽道:“妈妈我不明白,为什么别的家长都鼓励自己的孩子,你却总是打压我的上进心,追求进步究竟有什么错?”面对儿子的不解,妈妈微笑着说:“你当第一名我很为你自豪,但更多的是担心。生活中除了高考,还有诗和远方。我希望你注重整个当中的过程,看淡最后的得失。”妈妈的话让他学会了释放压力,不再过分执着成绩,而尝试享受获取知识的过程。最后,他考上理想学府,步入更高的知识殿堂。李玫瑾教授说过:“很多学习优秀的孩子,他们大部分的成长时间,都是在学习,怎么学呢?面对书桌、钢琴。他们没有自由的选择,也就没有犯错的机会;没有玩耍的时间,就没有机会与人发生冲突,就没有了做错事被处罚的经历。”在内卷的时代,父母总习惯用分数来判断孩子的成长,却忽略了背后更多的意义,如学习力、专注力和自我价值的呈现等等。而这,才是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立足社会竞争的能力。父母只有放弃眼前的诱惑,才能帮助孩子获得更长远的成就。孩子考试失利,并不代表他“烂泥扶不上墙”,或随意贴上“笨”的标签。考试是检验孩子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但成绩不该成为唯一衡量的标准。
为人父母
请你接受孩子的“平庸”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有的时候,家长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其实藏着一点私心,希望孩子为自己挣个面子,或者替自己完成年少时未完成的愿望。望子成龙没有错,但我们也要坦然接受孩子的平庸。对孩子而言,持续地成长比一时的成绩更重要。谷歌的资深人力资源副总裁曾说过:“我们从所有的数据分析中看到,把学业平均成绩和考试分数当标准,无法让我们雇佣到有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员工。企业想要的人才是擅长在没有明显答案的状况下解决问题的人。”而旅游博主房琪是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三本学历,她却凭借努力,成为央视主持人,转型成千万粉丝的网红博主。她用自身经历证明,非211、985大学毕业的人,也能拥有璀璨的未来。面对高考的失败,她说:“一次失败不能证明你的价值,两次三次也是一样,即使是拼了命想要得到的一纸文凭和一方校园也没有资格定义你的成败,更没有资格掩盖你的努力。”培养孩子成长型的思维,他才有底气面对人生的重重障碍。想起北野武说的一段话,有些残酷,但却真实。“只要努力就会有结果,我们不要再对孩子说这种假惺惺的话。我们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认清现实,人不是平等的,你没有那种才能的,这是爹娘必须要教会孩子的。有人可能会说,说这种话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但如果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那么一个没什么运动细胞的孩子就能摘得奥林匹克的金牌吗?如果你的孩子没有任何才能,那至少你应该培养他有一颗坚韧的心。这样在他今后走上社会时,哪怕被现实整得一塌糊涂、遍体鳞伤,他照样还能走下去。”父母的使命,不是把孩子培养成旷世奇才,而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亮点,让他有成长的内在驱动力。人生是个考场,一两次的考试只是节点,不是终点。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埃尔凯特所说:“无论一个人生活环境如何,做父母的需要给孩子两样东西:根和翅膀。”有些孩子可能不是天才,但他有兴趣,有奋斗的动力,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这就是成功。点个在看,希望每个孩子能在爱与自由的天际中,一展鲲鹏之志。
作者:半小知,部分图文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