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热线

热文:澳洲高中 | 美术馆里的通识课——“行阅北京”系列之南池子美术馆“唯物思维”展

2023-03-16 10:12:16 来源:国际教育网

爱迪

|南池子美术馆

“唯物思维”展


(相关资料图)

行阅北京

近日,WACE高中十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在通识课老师于江和班主任老师王耀辉的带领下,开启了WACE通识课“行阅北京”系列课程的第一站:南池子美术馆“唯物思维:首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

通识课是北京爱迪学校澳洲高中一项特色课程,以ICT为培养目标,即让学生们基于information的细致观察,通过想象力启发构建connection,实现自己理解和思维表达上的有创造力的深度transformation。本期“行阅北京”系列课程,旨在通过边游边学的校外课堂,走出课堂的局限,走出“电子屏幕吸引”的束缚,助力学有余力的同学培养和提升观察力、好奇心、求知欲等综合素养,开阔视野,让学习和生活变得有意思起来。

南池子美术馆当期展览为清华大学发起并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南池子美术馆承办的“唯物思维:首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是一场极其难得的材料艺术与园林建筑的对话。于此次校外课堂中,同学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走出校园行阅北京的快乐,更是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里感受了“桃花源”意境般的园林建筑。通过看展,感受“物”的魅力,充分享受到了思维的价值和乐趣。

01

行前介绍

为什么要行阅北京?

北大教授陈平原的“你有必要观察这个时代”、著名学者项飙的“从虚拟世界到真实社交,我们如何重建附近?”、“进步教育学的一种新的可能”以及清华社会学教授严飞的“重拾‘附近’,也是重拾生活本身”......一系列知名学者都在阐述一个理念:走出封闭的教室,打破课堂的局限,走进“附近”,摆脱“电子屏幕吸引”的束缚,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走进“附近”,观察“附近”,进入“真实”。

对于爱迪的学生们,则可以通过行阅北京一系列活动,观察“附近”,在顺其自然中生发学习,产生思考。老师则退居背后,观察学习的过程,引导并启发。

为什么是南池子美术馆?

此次“行阅北京”第一站定位南池子美术馆。这是一座毗邻故宫博物院位于老北京文化保护核心区域的非盈利美术馆,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化、艺术、建筑与世界的对话交流,展示中国当代美术馆的国际视角、理念。众多艺术家选择这里开展,包括著名诗人西川也选择在这里讲解诗歌艺术。

南池子美术馆独特的苏式园林风格像一个“桃花源”隐藏在北京故宫附近弯弯绕绕的胡同里,车很难开进去的,甚至步行也需要不停的修正路线,一不小心就错过了。抵达后一眼看到的首先是标志性的欲出墙的假山凉亭,里面的布局也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几步豁然开朗”的意境。即便不观展,就是静静地体验这世外桃源的园林意境,也是值得的,这样的“山水园林”使人静心沉思。在闹市中择一处静谧空间,可使园林建筑和自己的艺术作品对话,能够产生超越空间和艺术作品本身的想象力启发。

为什么是“唯物思维”展?

作品 《永线》

作品 《凳之根》

作品 《云以出岫》

南池子美术馆当期展览为清华大学发起并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南池子美术馆承办的“唯物思维:首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是一场极其难得的材料艺术与园林建筑的对话。作为国内做通识教育最好的高校之一,清华的通识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借鉴学习的最主要来源,强调给予同学们意识与能力去感知生命与美。

在“唯物思维”展上,常见的日常材料经过艺术家非凡的想象力和灵性创作后焕发出来不一样的风采,更是表达出来了极富创造力的输出。观者可通过观展,感受作品在与空间和环境的对话中产生的别样风采与意趣,感受展之匠心、物之魅力。

展览的英文名称叫做“Material Thinking”,material本身不会thinking,是人,是艺术家让物thinking。希望启发学生在面对人工智能chatGPT冲击的热潮中,更好地反思一下作为我们人类自己,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我们人的主观能动性,让这个世界更好一点点。物尽其用不是用尽消耗完,而是一种通过想象力开发更多的可能用途,通过思维和想象力的无限延伸带来的物尽其用。

所有这些,从园林建筑到展览作品都与当前通识课的主题ICT非常吻合,细细接收五感内的information,通过想象力启发构建人与环境与社会的connection,从中输出有创造力的、深度的transformation表达。

行前介绍课

至此我们确定了此次通识课内容。为了此次别样的课程,通识老师和美术馆约定了周末之行,提前讨论了具体的时间、观展路线和需要着重介绍的展品,并设计了一节行前介绍课为同学们更详细讲解了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观展要求、作业说明等详尽事宜,以达更有效率、更具学习意义的游学之旅。

02

观展&思考

整个过程中,在展馆张老师的导览讲解下,对每一处作品,同学们都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先看作品,写下自己的第一观感,给作品起个名字,写下WOW指数;然后聆听导览老师讲解,观看作品文字解释,听通识老师于江讲解基于作品展开的ICT启发,之后写下AHA指数。在所有的参观完成之后,系统整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并写成一篇图文并茂的游记散文作业。

以下为学生观看的部分作品:

作品 《身份挂毯》

仰望作品 《给我父亲米格尔的信》

作品 《今日的游牧民》

作品 《凤凰》

作品 《彩虹中国计划》

作品 《地理学的地图》

作品 《纠缠》

部分学生观后有感

BY 夏维涓

我已经来到北京三年了,北京对我来说既熟悉⼜陌⽣。熟悉的是爱迪这块地和北京这个名称。陌生的是,三年下来我发现我对北京的认识竟然只停留在它广为人知的方面:首都、拥堵。我顿觉自己对北京的认识是如此的浅薄和片面,那它对我来说,和那些世界上的那些我从未去过的⼤城市纽约,旧金山,巴黎又有什么区别呢?

来北京之前,我想过要去深入地了解,去亲⼿抚摸这座城市。我想我需要与这座我将要生活六年的城市建立联系。我想去逛逛故宫、博物馆,去北京最古老的巷子里,去北京最不为人知但又保存着文化和过往的的角落⾥,这大概才是北京这座城市最核心的存在,这才是让北京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沉淀和光辉历史所在。然而,时间过去很久了,久到我已经忘记了自己当初对北京的向往。手机、iPad让我们我们可以⾜不出户就了解到周围的⼀切,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亲⾃⾛出家⻔,与周边环境,⼈群建立联系的机会,我突然发现我的”附近”也在慢慢消失。

这是南池⼦之⾏带给我最大的意义所在:让我第⼀次能够⾛进这座悠久历史城市的小小⼀⻆,让我真正开始了解北京,哪怕是一个开端,也是我与它真正建⽴联系的开始。

如想象的一样,我确实收获了许多,无论是艺术的创意还是桃花源般的平和静谧,或是充满着文化特色的门窗设计和雕刻,这一趟旅程让我有了更多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望着被四合院包裹起来的这⼀片小小的天地,望着蓝天,观察飞来飞去的鸟儿和昆虫,心中感到无比的透亮和豁然。

部分学生观后有感

BY 王小康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瓷器库胡同的入口,眼前的一切瞬间让我仿佛穿越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北京:一条条由各家各户的院子之间间隔的小道取代了宽阔的马路,一座座四合院代替了高耸入云的大厦,偶尔见到几个老爷爷奶奶坐在胡同里把着扇子聊天,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

穿过极具中式特色的胡同后,我们到达了“一座凉亭出墙来”的门前,这就是南池子美术馆了。不同于传统形式的展览馆,没有那种极大的入口和牌匾,而是隐藏于许多四合院之中,这是我从未参观过的类型。进入了一扇木门之后,先穿过一条只容一人通过的石缝,方能看到里面庭院之中的春色满园之景,极富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意境。

庭院的中心是一个小小的池子,池水不断流淌着,泛起层层涟漪,水声沁人心脾,周遭是早春刚刚盛开着的小花。这样的景色,让我仿佛短暂逃离了城市的喧嚣,学习的压力,摒弃了快节奏的生活节奏,闭上眼睛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美好,果然有“世外桃源”般的感受,我还拍到了停在屋檐上的粉色小鸟。

观展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很多有创意有深意的展品,其中《凳之根》给我感触很深,也让我联系到了我自己:人们总会忽略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譬如一张板凳、一张桌子、一根筷子。我们觉得它们生来就是如此的样子,我们从不会思考其实凳子也是从土地中拼命生长成了树木,最后才被人制作成了凳子,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生命变化为物件的嬗变。这引发了我很多思考。

部分学生观后有感

BY 杜景琦

这次观展收获满满。因为展品太多了,所以只po一些最喜欢的上来:

《云以出岫》作品名称出自魏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作品用树脂材料以3D打印立体绘制塑造云气的无机物形象,以PLA透明树脂材料做表皮结构。这个作品我给它起名云花糖,因为我觉得它形状相似又看着QQ软软,超级可爱。

《凳之根》是一个远看艺术,近看生命力的作品,繁复的中式空间呈现极简的传统美学。一个我们习惯坐在屁股底下从未注意到的普普通通的凳子,从泥土里生长出来,变得有根有生命,完成了日常物体到生命体的嬗变。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和震撼。

最后特别鸣谢此次活动的发起人于江老师能够给我们这次出行的机会~感谢辉辉一路的陪伴,这次出行主打的就是一个陪伴,和波比。对,说起波比,我还为于江老师做了一首小诗:

波比·南池子游记

流水涓涓,微风轻拂。

小小大大,江哥波比。

小诗不重要,重要的是情怀,这次观展我给所有作品AHA指数都打了10,不管我与作者的想法重合与否,创意总是值得欣赏与赞扬的。期待行阅北京续集!

部分学生观后有感

BY 崔紫珺

正午时分,日光从天际撒来,透过层层薄云,直射门上方屹立突兀的一方亭,它直立于此, 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庄严又不失气质;周围石墙石柱包裹,为这次展增添了几分严厉;旁侧根根树枝既不奇形怪长,又不旁逸斜出。天气晴朗,一行十七人,观南池子美术馆。

初入院内,窄道难寻出路,左右石柱,柱缝若影若现可观得其内部。走四五步,便来到其内部,视线豁然开朗,目不暇接。花草树木,院池清澈,点缀院内,不禁吟诵“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交织花异色,奇石云浅根浅”

《永线》由棉线、镜片、泡沫板等组成,一道道“光柱”其实是从天花板悬垂到地板的白色棉线,状如透明的圆柱。似与外界联系,通往未来。六道光柱整齐划一,由内到外分布均匀,给人力量,寄托信念。

《竹签沙发》没有固定胶水,仅凭平衡点。靠回收烧烤摊的废弃肉串竹签穿插方式制成了沙发。传递了一种环保意识,以及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利用不起眼的物品制成名作,资源的循环利用,低碳环保。这个艺术作品非常值得我们去对环保的思考。

此次展带给我很多,这次展品地点与《与朱元思书》《桃花源记》中部分内容相似,让我们进行了思想解放,对展品与现实社会进行connection,由information到transformation的理解和运用,更好的理解作者在做成品时的唯物主义思维。这次活动培养了我们很好的想象力和思维模式,体现通识的作用,在想象中遨游艺术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顿悟。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03

好的教育,关乎成长

与“桃花源”般的亭台楼榭合影留念

本节通识课以一张定格时间的合影结束了,但我们的教育和学生的成长没有结束。听着同学们走出美术馆走到车流不息的现代都市主干道时发出还想回到“桃花源”的感慨,回味着观展中只有我们才能听得懂的“种凳得凳” 梗,以及随机看到一个物的information就“开玩笑”地构建connection,表达自己transformation的输出,深深地感受到了这样的通识课是有意义的。教育需要更多这样的“从游”和“共游”,这让课堂因生长而鲜活,因体验而深刻,真正实现了以通识课作为“支点”,用一节课的投入撬动更多思维上的教育目的。

反对生硬灌输的知识,拒绝没有火花、使人呆滞的思想,激发并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助力每个学生成为终身学习的热情爱好者,最终成长为更好版本的自己,这是爱迪一直奔赴的方向。

关键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