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频发多发的地质灾害,给四川交通建设带来重重挑战,全省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历程是交通人探索交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近年来,四川以高原山区公路建设创新和提升交通防灾减灾体系韧性两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探索力度,让路网体系在日益完善的基础上,更加高效、耐用、安全,在通达的前提下追求便捷,让山区群众共享交通运输发展成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探索高原山区普通国省道“高速化”
四川高原山区地貌占全省面积的三分之二,公路建设难度大,需要因地制宜探索高原山区公路建设标准。
目前,四川正依托548国道色达色柯镇至翁达镇段,研究探索高原山区公路建设的新形态。该公路全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境内,是色达县城对外交通量最大的主通道,由于公路的承载能力已远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速迫在眉睫。
该公路由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勘察设计,尝试建立时速60至80公里的高原山区普通国省道“高速化”技术体系,重点研究通行快速化、运行安全化、指标均衡化、服务品质化和管理标准化等“高速化”措施。
据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建成后,全线运行时速接近70公里,部分路段时速达到80公里,并通过绕避场镇、设置专用牧道和桥隧结构物缓解路侧交通干扰,减少地质灾害影响,提升公路安全性能。在投资效益方面,该公路能以高速公路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的投入,形成接近高速公路的行车体验和服务水平。
以雅安至叶城高速公路康定至新都桥段和434省道雅加埂隧道新建工程“打捆”招商为依托,四川交通积极探索形成科学合理的高原山区高速公路项目招商模式。“通过‘打捆’招标,灵活运用中央财政补助、地方补助、地方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等工具,提升项目综合效益,实现高速公路投资反哺普通公路建设,优化路网布局,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探索山区公路多元化可持续投融资模式的一种全新尝试。”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外经外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还依托康定市塔公镇至甲基卡锂辉石矿县道,探索形成高原山区普通公路利用沿线服务产业(矿区)反哺公路养护的长效投入机制。
应急救援力量调度可视化
以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交通防灾减灾体系韧性试点任务也在加快推进,交通应急抢险各项工作日益高效。今年“9·5”泸定地震发生后,交通队伍是除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外第一个到达现场的行业救援力量,并首次应用动力舟桥搭建移动船运送大型机械设备,开辟水上抢险通道。响应迅速、行动高效,得益于持续完备的应急救援体系和不断提升的防灾救灾能力。
四川交通修订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轨道交通等应急预案,制定暴雨洪涝、特大地震、多灾叠加等专项预案,并常态化开展演练,基本实现应急状态下无需通知自动到厅集结、自动前出一线、自动领受指令、自动排查灾损;强化协同联动,省、市、县三级交通运输抗震救灾指挥部整合为联合指挥部,实现了扁平化指挥;创新提出以柔性网、明棚洞为主的长效防灾减灾技术,研发2000KJ级装配式钢箱棚洞,为路基、隧道洞口高位崩塌落石地质灾害的防护提供关键支撑。
四川交通还加强信息化技术运用,依托四川省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系统(二期),初步实现应急救援物资力量分布情况数字化、调度动用可视化,应急状态下可快速精准为决策提供实时数据支撑。
一支坚强的应急救援铁军是四川交通积极应对各项自然灾害的底气。四川依托蜀道集团、华川集团组建了西部地区第一支500人规模的省级交通常备应急抢险突击队,指导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建公路水路应急救援队伍179支、人员2.63万人;加快推进“5+8+N”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即5个国家级公路水路应急储备中心、8个省级交通应急保障中心、N个市县级物资储备库或水上交通应急救助点。
目前,四川省级层面常备快速应急桥、大型工程机械、应急通信侦测装备等专业化抢险机具设备155台(套),全省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常备公路抢险机具和水路应急船(艇)4500余台(套、艘),储备应急客车5501辆、货车6606辆、船舶1191艘,确保在重大自然灾害下打有准备之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