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揪心的胡鑫宇事件,终于有了结论。
失踪106天后,这个男孩的遗体在学校附近的粮库被发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官方通报胡鑫宇是自缢身亡,遗体发现的地点是原始第一现场。
(图片来源:微博人民日报)
一直以来,都有很多版本试图证明才15岁的胡鑫宇不可能自杀。
但现场的一支录音笔里,藏着真相。
10月14日17时40分,胡鑫宇站在宿舍5楼阳台上试图跳楼,但犹豫不决:
“真站到这里,反倒是有点紧张了,心脏在狂跳。如果真跳下去了,会怎样?不确定,跳下去了,应该也没人发现。
现在至少不会被发现,以后过了几天,还是会被发现的。刚刚又不跳,不行,我应该是不想。”
最后,他还是下定决心赴死:
“已经没有意义了,快零点了,干脆再等一下,直接去死吧。
可以的,因为我今天已经有点不清楚了,现在我好想去死,感觉已经没有意义了。”
看完这些,我们才知道他内心经历了多么痛苦的煎熬,一直在黑暗中挣扎,并且试图自救。
但是心理专家分析,胡鑫宇失踪前心理状态已经失衡。
尤其是在之前的日记本里、书本里和同学的聊天中,他多次表达过轻生的念头。
胡鑫宇在笔记本里倾诉:“吐了,新环境真的难适应,我这内向的性格真烦。也不能全怪性格吧,毕竟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东西来缓解一下这份心情”。
(图片来源:微博紫牛新闻)
“一直盯着桌上的书,几乎不看黑板,怕老师看到我一脸茫然的样子……状态依旧差,睡眠可能有问题……醒了一直赖床不愿起,害怕别人说打扰他休息。”
(图片来源:微博紫牛新闻)
“如果我什么时候颓废了,就想一下去留问题。”
(图片来源:微博紫牛新闻)
在课本最后一页他写了一句话:如果我不活了,将会变得怎么样?
他还多次与同学说:“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是否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压力大,活着没意思,是不是约着去跳楼。”
这样的话还有很多,或许大人不能理解,去重点班是谁都能去的吗?一点都不珍惜。
但在胡鑫宇社交软件下,很多孩子有和他一样的困扰,不只是因为跟不上,学习好的孩子同样很累。
《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里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
有一半的抑郁症学生患者会通过朋友倾诉、父母沟通或其他渠道进行求助,但仍有46%的学生没有寻求任何帮助,近30%从未想过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在教育的内卷下,父母越来越焦虑,于是把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
背负着各种压力的孩子,心理上极易受到伤害。
然而像胡鑫宇一样自杀的孩子是有活命机会的,但还是选择了这条不归路。
事已至此,胡鑫宇是回不来了,但父母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了。
01
越懂事的孩子,越缺爱
其实,鑫宇在自杀之前多次向家人发出过求救信号。
就在失踪前半个月,他一天和妈妈通了三次电话,不停诉说:“不想读书,想回家。”
但面对妈妈的询问,他又不想让妈妈太担心,只是说不适应,睡眠不好。
虽然妈妈感觉到了儿子的不太对劲,在国庆节和胡鑫宇哥哥去了学校一趟。
具体怎么劝的,我们不得而知。只是知道他们没有把鑫宇带回家,也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因为他们离开后,鑫宇又和妈妈通话了三次,时间长达40分钟。
如果当时妈妈带走鑫宇,会不会就是另外一种结果?
只是,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去假设了。
得知鑫宇的死讯后,周围有很多人意难平,都说他是个乖巧懂事、成绩不错的孩子。一个懂事的孩子怎么会自杀?
殊不知,恰恰是孩子的懂事最终压垮了他。
不能说他的父母不关心他,或许只是没有能力或者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去挽救孩子。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不够,对孩子的异常现象发现的不够及时,或者没有足够的重视,让孩子心灵变得孤独。
电影《深海》里,小女孩参宿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后来父母离婚了。
妈妈走了,她跟着爸爸生活,但是爸爸很快就组建了新家庭,生了一个小弟弟。
弟弟永远是焦点,没有人关心她的感受。给妈妈发信息,得到的永远是失望。
但她只是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从此她学会了假笑和讨好,处处让着弟弟。
因为在学校表现地很孤僻,老师让参宿的爸爸带参宿去看看心理医生。
爸爸得知参宿得了抑郁症却不相信,说不花这个冤枉钱。让参宿多笑笑,自然就会好起来。
(图片来源:影片《深海》)
但为了庆祝弟弟上幼儿园,爸爸却带全家登上邮轮外出游玩。爸爸和新妈妈与弟弟一起拍照、切蛋糕……都没有叫她,甚至连她走出房间都没有觉察。
(图片来源:影片《深海》)
之后参宿意外溺水,从此跟着海精灵踏上了寻找妈妈的路。
最后,不管是深海大饭店还是小丑南河,都只是参宿濒死之前的想象。
不知道参宿死后,她的父母会不会后悔没有多关心一下她。
正如李雪所说:懂事,是因为太害怕失去关系了。太害怕失去关系,是因为父母的爱实在太稀薄。
不管是电影还是现实,如果可以重来,父母不要让孩子过于懂事。
很多时候,“我要懂事”这句话,让孩子承受着不该有的压力。
越是乖巧懂事的孩子,内心越缺爱。
他们想留住现有仅存的一点假象,却被现实一点一点打碎。
02
父母输送心理营养,孩子才能内心充盈
“陪伴教育”专家刘称莲有一个完美的三口之家,她的女儿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来又在范德堡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
出乎意料的是,女儿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都不是很拔尖。但是女儿没有丧失对学习的信心,没有厌学情绪。
(图片来源:辽宁卫视《靓妈攻略》)
后来,女儿一路逆袭。作为妈妈的刘称莲功不可没,刚到北京时,家庭条件并不好,但她特别注重给孩子输送“心理营养”。
在家里,每周有“家庭日”,每晚有“游戏时间”。
从女儿上小学开始,她还开办了家庭信箱。后来,还增加了一个“家庭日记本”。
女儿小时候认字不多,就用图画代替文字。但女儿有想说的话,投到有爸爸或妈妈的信箱都会收到回信。
女儿长大一点,会用符号和火星文在日记本上评论别人,很是俏皮可爱。
尽管中学以后,女儿有自己的日记本了,但她还是愿意通过书信与父母交流。
因为有了疏散的通道,所以即使有情绪,女儿也通常会变得理性。
生活中,有些父母嘴上说着为孩子好,但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因为孩子在心理上并不成熟,他们不懂如何排解。比起学习成绩,这个时候多给予心理营养可以帮助孩子缓解学习、社交、情感等压力。
比起学习成绩,多关心孩子心理健康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周国平也曾对在《叩叩》结尾处说过:“如果他未来有一个平凡的人生,我坦然接受,我相信良好的天性是他的守护神,他仍会是幸福的。”
如果沟通不善,孩子会厌烦,直至叛逆不肯说出自己,哪怕半点心声。
反之,孩子被重视,便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父母多花时间去关注孩子没有坏处。这样的孩子内心不会匮乏,反而更加乐观和充盈。
03
父母如何关心孩子的心理
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中说: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
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物质需求,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营养。
有时候,在父母眼里的小事,却是孩子心里的巨石。
那父母该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呢?
1.肯沟通
在《刘墉谈亲子关系与沟通》里有一句话:在一段和谐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的话,孩子乐于听;孩子的话,父母懂得听。
平常孩子放学,父母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沟通,多询问孩子近况。
当得知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或者犯错时,不要一味指责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看看能做什么帮助孩子改变。
父母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正向的价值观,孩子更愿意听父母的话。
2.会观察
有时候,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来判断孩子的心理变化。
比如胡鑫宇的妈妈,其实已经观察到孩子的异样,尽管没有确切地知道原因,但孩子多次向她倾诉,就是发出了求救信号。
孩子不想读书,是因为心理上的落差感太大。这时一句安慰的话能让孩子受到极大的鼓舞,允许孩子脆弱能让孩子没有心理压力。
所以,父母多学习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在观察到孩子的变化时,多反思自己的疏忽而及时改变自己的做法,那孩子发生悲剧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3.创环境
期望孩子优秀很正常,但是不要将期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而是需要从自我做起。
也就是要想孩子心理健康,就给他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夫妻和睦、乐观,孩子性格也会平和、开朗。
父母多陪伴,与孩子亲子互动,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孩子内心有安全感。
父母承诺孩子的事没做到,或者冤枉了孩子,要跟孩子道歉,孩子会更加信任父母。
总之,父母给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孩子才有足够的自我价值感。
04
李玫瑾教授说:“有的父母生而不养,有的养而不教,有的教而不当,这些不称职的行为往往毁了孩子一生。”
如果父母有失察之责,那么孩子被忽视后容易胡思乱想,活在自卑中,从而导致负面情绪控制了自己。
就像胡鑫宇在社交软件中说的:“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
最后,他真的一个人悄无声息地离开了。
可是,孩子你可知道你失踪后有多少人牵挂。
所以,父母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与孩子多沟通,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和精神状况,让孩子生活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里。
一个胡鑫宇是不在了,但还有很多胡鑫宇需要我们挽救。
希望父母们能从中体悟到一些东西,多用心爱我们的孩子,保护好他们。
文中所用图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作者:天涯海角,热爱生活,喜欢读书,写点小文字与你分享
关键词: